上全网

首页 > 国内新闻 > 正文

>>

阻击近地天体,他为70亿地球人“守门”

更新时间 : 2018/6/25 9:26:57 来源 :  中国新闻网 0

  阻击近地天体,他为70亿地球人“守门”

  本报记者 张 晔 实习生 张天娇

  赵海斌有着一份责任重大的工作:在望远镜前遥望浩瀚宇宙,观测随时有可能“袭击”地球的天体。

  作为国内唯一观测近地天体团队的负责人,这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(以下简称紫台)研究员带着6名组员,守着一台望远镜,14年来专心做好一件事,为70亿地球人“守门”。“我们研究近地天体,是所有自然天体研究中最接‘地’气的。”赵海斌说。

 

  前不久,紫台的科研人员惊出一身冷汗——一颗小行星竟与地球擦肩而过!与地球的最近轨道距离仅有0.014天文单位(约210万公里)。

  这是赵海斌团队的最新发现,该目标被确定为一个新的近地小行星,并予以2018 DH1的国际临时编号,目前已被美国金石雷达列为观测对象。

  “小米加步枪”打进国际前列

  赵海斌工作中有一个“老搭档”——口径120厘米的近地天体望远镜。

  研制设计、建成使用、接手观测……赵海斌参与了望远镜从设计建造到投入使用的全过程,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亲兄弟。他俩前后脚踏进紫台的大门,赵海斌对它的“脾气秉性”了如指掌。这位“老搭档”也挺争气,赵海斌2004年接手观测以来,已用它发现了17颗近地小行星。

 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。“它采用了3度×3度的天区,一次可显示的画面是通用望远镜的几十倍,一幅画里能放下36个满月。”说起这位“老搭档”赵海斌滔滔不绝,“它具有较强的光力,还配备了新一代CCD探测器。有了它,望远镜便能将非常暗的星星拍下来。”

  在近地天体领域,硬件设备是影响研究的重要因素,但在这方面我国明显处于劣势。“美国先进的望远镜口径达3米以上,相比之下我们就是‘小米加步枪’。”赵海斌说。

  尽管如此,团队靠着“小米加步枪”,从全球400多个天文台站中“脱颖而出”,每年观测到的小行星数据量成功打进国际天文界Top10。而在前10名中,其数据精度又远超他国,位列第一。

  非铁杆天文迷转型地球“守门员”

  “我当时懵懵懂懂地进了南京大学天文系,也不知道是天文选择了我,还是我选择了天文。”赵海斌笑称,自己在学生时代并非铁杆天文迷。

  然而,1994年发生的“彗木相撞”事件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小行星的认知。“彗星可以撞木星,自然也可以撞地球。”赵海斌说,当时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近地天体观测工作的重要性。

  1996年本科毕业后,赵海斌被分配到紫台行星研究室。不久后,百年难遇的海尔—波普彗星“大戏”上演。这是赵海斌首次从课本以外的地方亲眼目睹彗星“真容”。他在紫金山上通宵观测,激动不已。

  两次重大天文事件都让年轻的赵海斌赶上了,这个非铁杆天文迷的心也被深邃的星空牢牢抓住。

  “小行星受到大行星的引力作用会发生变轨,尤其近地小行星的变轨幅度更大。如果不经常观测它的运行轨迹,很有可能坠落地球,危害人类。”近地天体观测研究并不是一个容易搞出“大新闻”的领域,但赵海斌深知作为地球“守门员”肩头担负的重任。

  14年坐“冷板凳”也有开心事

  寂寞似乎与天文观测工作如影随形。紫台盱眙观测站地处江苏省盱眙县铁山寺跑马山,赵海斌戏称这里的观测工作是“寺庙生活”。

  “平淡的工作中也有波澜,发现有趣的天体是让我最开心的事。”在常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天文观测工作,却是赵海斌眼里的“香饽饽”,“天文观测工作比绝大多数的工作都要好”。

  为提高观测效率,赵海斌为仅有6人的团队制定了24小时轮班制度。一年下来,能观测超过十万颗小行星。

  只要天气好,月光影响小,观测条件好,赵海斌不愿放弃任何观测机会。他常通宵观测、拍摄,同一时间在地平面以上的可见画面是近2万平方度,而望远镜可见画面是9平方度,这样全部观测下来往往要花费10个晚上左右的时间,对耐心和脑力都是极大的挑战。

  即使到春节,观测也不停歇。“冬天天气一般比较好,这个时间段是非常宝贵的,怎么能错过呢?”赵海斌说。

免责声明:本栏目所转载的文章仅为原作者个人意见,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!

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,侵删!

图片新闻 更多>>